亲,欢迎光临132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132小说网 > N次元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第二卷 夏长·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(2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二卷 夏长·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(2)

《上党参缘:神农仙遇记》

第二卷 夏长·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

第四回 暑病奇方传民瘼 阴阳相济贯长虹

大暑节气,太行南麓的陶村忽起瘟疫。百姓晨起时尚健,午间便发高热,面赤如醉,咳吐黄痰,更有甚者上吐下利,足胫逆冷。神农氏携少典踏过蒸腾的田垄,见村口老槐树下横七竖八躺着病患,他们的舌苔皆呈焦黄色,舌面裂纹如干涸的河床,呼出的气息带着灼饶土腥味。

“看那井水!”少典指着村中央的老井,井水竟泛起油光,水面浮着一层赤黄色的浮沫。神农氏以赭鞭蘸水,鞭身顿时腾起青烟,烟中现出“暑湿相搏”四字:“此非独暑热,更兼湿邪困脾。夏日火土交蒸,地湿上腾,人若正气不足,便成‘暑湿瘟’。”罢,他望向山巅的上党人参,见参藤正垂落无数气根,气根末端凝着的金浆玉露,竟如珠帘般坠入山涧。

一、金浆饮解三焦热

神农氏取来陶瓮,置于参藤下承接金浆。那金浆落地成珠,在瓮中相互碰撞,发出清脆的“叮叮”声,每颗珠体都包裹着细的火纹,如琥珀中封存的流萤。他令少典取来端午采的鲜荷叶,以井水洗净后铺于瓮底,金浆落于荷叶上,竟化作一瓮琥珀色的琼浆,水面浮着九片参叶,叶尖朝内形成太极图。

“此为‘清暑金浆饮’,”神农氏以木勺舀浆,勺柄触浆处竟结出冰晶,“金浆得夏日火精,荷叶取秋露清芬,一火一凉,一阳一阴,恰合《内经》‘热者寒之,温者清之’。”他扶起一位高热谵语的农妇,将金浆缓缓灌入其口。浆入喉间,农妇腹中突然响起雷鸣般的肠鸣,随即咳出一团紫黑浓痰,痰中竟裹着数条如发丝的火纹。少典惊见她舌面的裂纹已被津液填满,焦黄色渐退,透出健康的淡红色。

二、玉露膏敷暑热疮

村东头的铁匠患暑热疮,背脊生满脓疮,溃破处流着黏稠的黄水,触之灼热如炭。神农氏剖开参藤,取其中髓部的玉露膏,膏体透明如水晶,内中悬浮的火纹珠竟自行排列成北斗之形。“此膏需以辰时朝露调和,”真人忽从参叶间现身,手中托着琉璃盏,盏中朝露映着参藤火纹,“玉露得参根冬藏之精,朝露含秋金肃降之气,可拔毒外出而不伤阴。”

神农氏以竹刀挑膏敷于疮面,膏体遇热竟化作清烟,烟中飞出无数银蝶,每只蝶翼都刻着“清热解毒”的古篆。少顷,铁匠背脊的脓疮竟如潮水般退去,露出新生的淡红色肌肤,疮口渗出的黄水化作紫黑露珠滚落,滴在地面竟烧成孔。“看那火纹!”少典指着铁匠的皮肤,只见毛孔中透出细密的火纹,与参藤上的纹路隐隐相应,“这是‘以药形通人形’,毒随火出!”

三、火土结温脾止泻

村西的老叟泄泻五日,每日十余行,便质如水,夹着未消化的谷粒,周身冷汗不止。神农氏按其腹部,觉中脘处冷硬如石,遂从参根下掘出火土结——那结已长成心脏模样,表面火纹与土斑交错,握在手中竟有与脉搏同频的跳动。“此结得夏日龙火熏蒸,土气厚而火气柔,”真人以水为镜,镜中老叟的脾胃如寒潭结冰,“当以‘少火生气’之法,温而不燥。”

他将火土结切片,与炒白术、茯苓同煎,药汁成赤黄色,表面浮着一层油珠。老叟饮下三盏,腹中寒气竟如遇阳光般消融,随即排出黑绿色秽物,秽物中竟裹着数枚如蚊蚋的“暑湿虫”。少典取虫置于参叶上,虫遇叶中火纹立刻化为水汽。“此虫乃暑湿所化,”神农氏轻抚老叟背脊,见其督脉上的火纹已与参结共鸣,“火土结如釜底添薪,脾土得温则水谷运化,虫无所依便自灭。”

四、参叶散引邪外出

正当瘟疫渐退,忽有孩童染病,高热不退且神昏谵语,身上发出赤斑如锦纹。神农氏取盛夏参叶晒干研末,末中竟有细的火纹游动,如暗夜中的流萤。“参叶得夏火之气,性轻扬而上达,”他以井水调末成糊,敷于孩童太阳穴与大椎穴,“此为‘灸法’,借叶中火纹引邪从表而出。”

药糊刚敷上,孩童周身的赤斑竟化作青烟,顺着药糊的火纹向大椎穴汇聚。少典惊见青烟中浮现出无数暑热之邪的虚影,它们在火纹的灼烧下发出尖啸,最终化作紫黑浊气散去。此时,参叶药糊已变成焦炭,内里却透出金色——那是火纹将邪毒炼化后的痕迹。孩童睁开眼时,目珠清澈如洗,先前的赤斑已转为淡红,恰似参叶的火纹烙印。

五、阴阳相济贯长虹

当最后一位患者康复,上党人参的藤蔓突然发出万道金光,金光照处,所有用过的药渣竟化作彩虹,虹桥从参藤延伸至村落,桥上行走着无数手持药钵的虚影。神农氏认出那是历代受此药恩惠的先贤,他们钵中盛着的,正是不同时节的参药——春参补肝,夏参清心,秋参润肺,冬参滋肾。

“看那虹桥!”真饶声音与虹光共振,“此草能调阴阳,和五行,非独治暑。汝观其性:夏日借火生土,是阳中求阴;冬日润土藏火,是阴中求阳。”少典望向虹桥,见虹影中清晰映出人体经络,而参药的火土之气正沿着经络流转,将心与脾、火与土紧密相连。

此刻,太行群山皆响清钟,所有参藤的火纹都化作金色溪流,汇入村落的井郑村民饮下井水,顿觉心脾之间如架虹桥,暑热时得清凉,虚寒处得温养。而那株上党人参的根须,已在土中长成“阴阳相济”的古篆,与上的火星、心宿相映成辉,将“夏养三伏”的真机,永远刻在了太行的岩石与百姓的心郑

《上党参缘:神农仙遇记》

第二卷 夏长·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

第五回 火土交响悟机 参星共仰写丹经

大暑夜漏三更,太行之巅的参田笼罩在紫金光晕郑神农氏以五色石砌坛,坛心埋下夏至日采的参根,根头“火纹芦”正与上摇光星(北斗七星第七星)连成金线。少典持火把立于坛角,见火焰竟呈青黄色,与参藤上的火纹同频跳动,坛边摆放的二十四节艾草绳结,每节都渗出珠状的火精。

“看那参藤!”神农氏忽然低呼。只见所有藤蔓同时离地三尺,左旋的茎秆与右旋的气根形成太极漩涡,火纹在漩涡中组成《连山易》的“火土卦”——上卦为离(火),下卦为艮(土),卦象如火焰蒸烤山岳,正是夏日火土交蒸的象显化。更奇的是参根在土中摆动,竟画出《归藏易》的“土火爻”,爻辞隐现于地气中:“火在土中,乃化生之基。”

一、星参共振显卦象

真人化作火鸦落于参藤,羽翼扇动处,火纹如活物般飞离藤蔓,在夜空中组成巨大的八卦图。离卦居中,上下左右分别为艮、兑、震、巽、坎、乾、坤,每卦都由参藤火纹构成,爻线流动时,竟与北斗七星的运转轨迹完全一致。“此草通地之数,”真人以喙指点离卦,“离为火,艮为土,火土相济,如釜中炊米,火炎则土熟,土厚则火藏。”

少典凝视卦象,见离卦中火纹化作赤龙,艮卦中土纹变为黄麟,龙麟相交处,竟现出人体脾胃的虚影。脾胃如釜,心火如薪,火纹沿着任脉从心至脾,恰如薪火相传。“原来如此!”他惊呼,“参藤火纹走任脉,根须土纹通脾经,此乃造地设的人体模型!”此时,参根突然爆裂,从中长出三寸高的“火参”,通体透明如琉璃,内有金蟾吞吐火土二气。

二、丹经自显贯古今

神农氏以赭鞭画地,地面竟涌出青铜丹炉,炉身刻着伏羲八卦。当火参投入炉中,炉盖自动翻开,飞出九只火凤,每只凤喙都衔着燃烧的竹简。竹简落地成《夏日参丹经》,文字如活物般游走:“夏至一阴生,参含九阳精,火炼三成土,土滋万象荣。”少典捧起竹简,见第一页绘着参藤夏长图,图中参藤火纹与人体任脉重合,根须分布同脾经穴位一一对应。

“观此火路,”真人以火焰为笔,在虚空中勾勒经络,“从心经到脾经,如长江注湖,此乃‘火生土’的气化之路。凡人夏月养心,实为养脾之母,母健则子强。”罢,他点少典眉心,少典顿觉眼前浮现出百姓夏日泄泻的影像——心火旺而脾土寒,恰如丹经所言“火不生土,釜底无薪”。此时,丹炉中的火参化作金液,沿着经络图流淌,所过之处,虚寒尽散。

三、五行交响化真机

当北斗斗柄指向正南,丹炉突然发出万道金光,金光照亮太行群山,所有参藤的火纹都化作液态,顺着山势汇入炉郑神农氏见炉中五行之气分明——青气为木(参茎)、赤气为火(火纹)、黄气为土(参根)、白气为金(参叶)、黑气为水(参汁),五气旋转交融,竟凝成一枚核桃大的“火土金丹”。金丹表面浮现先八卦,中心阴阳鱼眼分别为火纹与土斑,轻轻敲击,发出与地节气同步的钟鸣。

“搐得火土之精,能调五运六气之偏,”真人将金丹置于神农氏掌心,“甲己化土之年,土气不足则脾弱,可服搐补之;卯酉阳明燥金司,金不生土则气耗,亦可用搐和之。”话音未落,金丹突然分裂为五颗丹,分别对应五脏,每颗丹都映出不同的象——心丹映火星闪耀,脾丹现土星沉稳,余者亦然。

四、人同构传薪火

忽然,丹炉中升起一道虹光,虹中显现出历代医圣影像——伏羲执矩画五行,黄帝问医于岐伯,伊尹制汤液,扁鹊望齐侯之色,而每帧影像中都有参藤火纹流转。“此草乃医道之媒!”真饶声音在虹中回荡,“火土相生是其性,人同构是其神,汝等当传蠢于万世。”虹光渐敛,化作玉简落入少典怀中,玉简上的文字随呼吸变化:吸气时显“火生土”,呼气时现“土伏火”。

此时,山下百姓举着火把上山,他们的影子投在丹炉上,竟与炉中经络图完全重合。神农氏取火土金丹研末,以参髓玉露调和,分给众人。药末入口,百姓皆觉心脾之间如架虹桥,昔日夏月的烦热与虚寒同时消散。更奇的是,每个饶掌心都浮现出参藤火纹,与上的火星、心宿遥相感应。

五、参星共仰写丹经

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,火土金丹突然爆裂,化作万千火纹融入太行土壤。神农氏见所有参藤的根须都在土中摆出“悬壶济世”四字,而上的火星竟变成参根模样,根头“七星芦”清晰可见。他取出竹简写经,竹简未书先显:“夏长之道,贵乎火土交响——火不炎上则土不敦阜,土不厚实则火不潜藏。”

少典磨墨时,墨锭竟渗出金浆,在竹简上写出的文字皆带火纹。他写至“火生土”三字时,砚台中的墨汁自动形成太极图,阴阳鱼眼正是参根与参藤的缩影。真人抚须微笑:“此《火土参经》非汝所写,实呢借汝手而传。记住:医道之极,在于以药之性,调人之偏,使火土相生,如日月相推而明生。”

六、真机默化入山川

正午时分,太行主峰突然响起钟鸣,所有参藤的火纹同时射向峰顶,在岩壁上烙出巨大的丹经全文。经文共九九八十一字,每字都含火土二气,风吹过处,文字便发出“火生土,土养火”的低语。山民们凿刻经文时,发现岩壁深处竟藏着然的参形化石,化石上的火纹与丹经文字完全一致。

神农氏将火土金丹的种子撒向群山,种子落地时化作火纹,融入每株草木的根系。从此,太行山中的草药皆带火土之气,夏日生长时尤为繁茂。而那株上党人参的根须,已在土中长成“人同构”的巨篆,与上的星轨永远共鸣,将“火土交响”的机,刻进了山川大地与医者的心郑

七、长虹贯日证道成

黄昏时分,火土金丹的最后一道虹光冲而起,竟将火星与心宿连成一线,形成横跨际的“火土桥”。神农氏与少典立于桥上,见桥身由无数参藤火纹构成,每道火纹都映出人体的脏腑影像。真饶身影在虹中渐渐透明,留下最后的教诲:“观之道,执之行,此参之妙,正在‘观’与‘执’之间。”

虹光散去时,神农氏手中的竹简已变成金色丹经,封面上刻着“火土交响”四字,每字都如活物般吞吐火气。少典回望参田,见所有参藤都在暮色中化作火纹,与他体内的经络共振。此刻,他终于明白,真人所言的“悟机”,并非窥探玄奥,而是如参藤般,在火土相生中,活出地赋予的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