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132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132小说网 > N次元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第一卷 春生·龙元化参入柘荣(3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一卷 春生·龙元化参入柘荣(3)

第七折 朱标古墓隐草踪

清明雨脚刚过,东狮山的雾气还裹着松针的清香。猎夫阿勇追逐着一头白麂钻进密林深处,湿滑的苔藓下忽然硌到硬物。他扒开腐叶,露出半块雕着云纹的汉白玉——那纹路竟与宫中画本里的明宫瓦当如出一辙。再往下挖,青石板砌成的券顶露了出来,券顶缝隙里长出的杂草中,几株叶片格外青翠,叶脉在雾气中泛着金光,恰似龙鳞在水下游动。

阿勇壮着胆子推开半掩的石门,墓室内寒气扑面而来,却无寻常古墓的朽气,反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龙涎与参香的奇特气息。正中央的石椁上刻着“大明懿文太子之寝”,碑额处的“太”字少了一点,细看竟是被岁月磨成了参根的形状。更奇的是石椁四周,原本该长霉菌的地方,却密密匝匝生满了那种怪草,根须顺着石缝钻入椁底,竟将千年玄石都染成了温润的土黄色。

他随手拔起一株,根块入手沉甸甸的,比寻常春参多出三道金色环纹,环纹间还嵌着细的朱砂点,宛如龙纹上的血珠。下山时路过山涧,阿勇不慎被藤蔓绊倒,手中参根摔进溪水里。刹那间,整条溪流都泛起金波,水底的鹅卵石竟自动排列成“土旺四季”的卦象,而那株参根在水中舒展根须,活像一条龙摆尾。

消息传到村里,老秀才拄着藜杖赶来。他摸着墓门的石兽,见石兽眼眶里积着的雨水竟是淡黄色,沾在指尖竟有粘稠的触感,恰似脾虚者的涎液。“朱标太子乃火德之身,”老秀才指着石椁上的火焰纹,“此墓坐北朝南,北属水,南属火,水火相冲处,唯土能调和。你们看这参根——”他举起阿勇带来的参,只见根须分作五叉,恰如龙爪,“五为土数,此草得太子火德与龙君水精,在土中达成水火既济,正是‘阴平阳秘’的活标本。”

当晚,李大哥试着煎服了古墓旁的参。药汤熬成时,锅中竟冒出七彩云霞,香气飘出三里地,引得山中百鸟盘旋。他喝下后不久,多年的夜盲症竟好了——原本晚上看不见的山路,此刻竟能看清草叶上的露珠。更神奇的是,他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水晶宫,见老龙王坐在珊瑚榻上,龙爪正轻抚着一株参草,参草的根须深深扎进写着“大明”二字的土壤里。

老秀才连夜查阅《闽东舆地志》,在残卷中发现一段批注:“洪武年间,钦监曾言东南赢龙参之气’,帝恐泄机,命以太子衣冠镇之。”他恍然大悟:朱标虽未登基,但其太子之尊属“火生土”的命理,正能压制龙参的水精,又能催生土气。如今龙参与太子墓气相合,根块吸收的正是“火生土、土制水”的五行能量,故而药效倍增。

谷雨那,村民们再去古墓时,只见墓顶生出一片璀璨的参花,每朵花的花蕊都呈火苗状,花瓣却如鳞片般透亮。更奇的是,昨夜下过的雨在参叶上凝成露珠,露珠滚动时竟映出朱标与龙太子对坐论道的幻象。老秀才望着这奇景,忽然抚掌长叹:“龙为太子,朱为人间太子,此草生于双太子之地,兼具水火土三行之性,既能补后脾胃,又能固先肾元,‘太子参’之名,真是定啊!”

此时,东狮山的云雾中传来隐隐龙吟,与古墓方向的钟鸣遥相呼应。村民们这才明白,太子参不仅是龙太子的精魂所化,更得了人间太子的皇气加持,是地人三才交感的灵物。那些长在墓旁的参根,根须上的金色纹路其实是“土旺金生”的五行轨迹,而叶片上的龙鳞纹,则是东海龙气未散的证明。当最后一缕云雾散去,古墓上空竟浮现出“脾为后之本”的金色大字,与参丛中升起的白气交融,化作细雨洒落柘荣大地。

第一卷结语:

春潮退去时,东狮山的泥土里已埋下千年的秘语。从东海龙太子舍身化精,到老君八卦炉中炼就阴阳,再到柘荣群山承纳地灵秀,太子参的诞生恰如一部活态的《黄帝内经》——龙属水而化土,合“水生木”之逆;参得甘温入脾,应“土生金”之顺。当村民们在朱标古墓旁发现那株带龙纹的参草时,地人三才已在草木间完成了一场隐秘的对话:龙气为阳,土精为地阴,人命为中和,三者相济,方成就这味“补而不燥,温而不烈”的脾经良药。

此刻的柘荣,每一缕山风都带着参的清润,每一滴山泉都含着龙的精魂。春生之理,不仅在草木萌发,更在地将阴阳五行的大道,藏于草根树皮之郑太子参的根须在地下舒展成脾胃的经络图,叶片在风中摇曳出五运六气的轨迹,恰是“人合一”最生动的诠释——人食草木,草木补人,本就是一场跨越仙凡的生命礼赞。

赞诗曰:

《龙参赋》

东海龙子叩玄关,八卦炉中炼汞铅。

戊己土培灵草秀,甲乙木引嫩苗鲜。

甘温入脾通地,奇偶成株贯坤乾。

莫叹朱标陵寝寂,龙参化雨润年年。

(注:诗职戊己土”“甲乙木”暗合五行生克,“奇偶”指参叶对生之态,末句以“龙参化雨”喻药效普济众生。)

预告第二卷·夏长:

且夏至将至,柘荣群山蒸腾起层层暑气。太子参在盛夏骄阳下长势更盛,茎秆中空如笛,竟能吹奏出《伤寒论》职暑当补气”的古调。村中忽有孩童染了“疰夏”之症,面黄肌瘦,倦怠少言,恰合“夏属火,火克金,金虚则脾弱”的医理。老秀才依“夏长”之道采撷参叶,竟发现叶片在午时能聚集成“太极扇”,扇风时散发出清冽寒气,正是“以阳治阳,以温化暑”的奇妙反制。

更奇的是朱标古墓——夏日雷雨时,墓顶参丛竟与闪电相和,每道电光劈下,参根便抽出一道金须,宛如龙太子在雷雨中舒展筋骨。当第一声蝉鸣响起时,古墓石缝中渗出的不再是水,而是琥珀色的参露,尝之甘凉,恰能解夏日“暑伤气阴”之渴。欲知太子参如何在夏火中成就“补气阴而不助热”的妙效,且看下卷《夏长·暑气蒸腾参气旺》,细述龙参借夏火炼性、普济暑疾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