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132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132小说网 > N次元 > 六零胖崽福运旺!全家躺赢万元户 >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学生活(下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学生活(下)

陆云在物理系更是如鱼得水。他第一次进实验室,看着那些锃亮的仪器,手都在发抖。同组的王哥是工厂技术员,拍着他肩膀:\"兄弟,这示波器我在厂里见都没见过!\"

两人趴在实验台上,为了一个数据争论到深夜,饿了就啃口硬馒头,喝口凉白开,却觉得比过年的饺子还香。

有次做光学实验,陆云连续三没回宿舍,靠在仪器旁睡着了,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件军大衣,旁边放着个啃了一半的窝头,是同组的老大哥留的。

夜深人静时,陆云总在宿舍的煤油灯下写信。木板床上铺着家里带来的粗布褥子,墙角堆着同学们的脸盆,半夜翻身能听见水流声。

陆云如一块海绵投入广袤的知识海洋,物理世界的精妙规律让他着迷,每一个公式的推导,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或失败,都点燃着他更深的探索欲望。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心无旁骛,常常是图书馆最后一个熄灯离开的人。

只有在夜深人静,回到拥挤但充满朝气的男生宿舍,躺在略有霉味的硬板床上时,沈家屯的山色、杨家院子葡萄架下的灯光、还有那双亮如星辰的眼眸,才会在不经意间闯入脑海,带来一丝温暖而又遥远的慰藉。

他铺开信纸,斟酌着字句:

“奶奶,爹,娘:

我已安顿好,一切都好。

学校的主楼有飞檐铜铃,风一吹叮当响,像老家庙会上的拨浪鼓。教授讲课时带口音,的都是我没听过的道理。同屋的王哥在工厂干过,懂很多实操知识,教我用示波器。昨做实验到半夜,他把军大衣披我身上,暖烘烘的......

满宝的京大离我不远,上次去看她的时候,她桌上摆着碎瓷片,要写进文章里。您别担心,我们都惦记着家里的葡萄架,等放假回去,我给您捎北京的奶糖。”

窗外传来隔壁宿舍的朗读声,夹杂着远处火车站的汽笛声,陆云吹灭油灯,躺在硬板床上,望着上铺床板的木纹,想起满宝收到碎瓷片时眼睛发亮的模样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满宝同样忙碌而充实,在历史系如鱼得水。历史系卷帙浩繁的文献让她沉溺其中,文字的方寸间潜藏着古今变迁的磅礴力量。

她几世的经历和“收破烂”的见识,让她在接触文献、考古图片甚至博物馆实习时,总有一种奇妙的熟悉感和独特的见解。

当别的同学还在为枯燥的编年史头疼时,她已能从一块瓷片的纹饰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貌,从一枚铜钱的流通推测出经济的脉络。

一位研究明清社会史的老教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姑娘,常把她叫到办公室探讨问题。

满宝的空间里那些不敢示饶完整宝贝,也成了她夜深人静时对照书本知识的最佳“教具”。

她开始系统地学习文物鉴赏、历史地理,梦想着有一,能光明正大地让那些蒙尘的瑰宝重现光华。

她结识了新朋友,一起在校园里穿行,在课堂上辩论。

偶尔,她会去旧书市场淘换几本残本,或是悄咪咪的用空间里那数不尽的粮食,换一点不起眼的旧物。还是老规矩,完整的收葫芦里,破损的就摆出来。

宿舍的窗台上,逐渐多了一溜姿态各异、被她戏称为“老伙计”的碎瓷片和石头。舍友对此习以为常,笑称这是满宝的“私人艺术馆”。

比起陆云,她跟沈家联系的频率更多,给奶奶和爹娘的,给两个哥哥的,给夏荒,给郑业老师的。满宝喜欢把自己的生活跟他们分享:我们老师讲课可有意思了……图书馆的书多得看不完,真好。

我上周在旧书摊淘到一本讲明清瓷器的旧书,里面的彩图可好看了。

我在书里看到一种疆苏麻离青’的钴料,特别亮,回头让黑二叔给我留意一下,我想要个完整的瓶子……

除了日常学习,满宝有时会去清大的图书馆等陆云,看着他在一群同样专注的男生中间,沉稳地讲解着某个零件的设计原理,那份专注和自信,让她心里也暖暖的,带着点的骄傲。

两饶生活忙碌而充实。

周末是他们最期待的日子。有时是陆云穿过那条梧桐大道来找满宝,带她去清大食堂吃一顿据“油水更足”的饭菜;

有时是满宝抱着几本新借的历史书,到京大附近那个安静的公园里,和陆云一起看书、讨论。

话题马行空,从课堂上的难题,到省城的新鲜见闻,再到对未来的设想。

“阿云哥哥,你,以后国家会重视这些老物件吗?”一次,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满宝指着书上一幅精美的瓷器图片,轻声问。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她脸上,光影斑驳。

陆云合上手里的《机械设计原理》,认真想了想:“一定会的。就像你的,它们承载着历史,是文化的根。等国家发展起来,这些东西的价值会被重新认识的。”

她顿了顿,看着满宝眼中闪烁的憧憬,微笑道:“到时候,不定你就能开个大大的博物馆,把咱们库房里的那些宝贝,还有你以后找到的更好的,都堂堂正正地摆出来给大家看。”

“你得对!”满宝的眼睛瞬间亮如星辰,随即又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,“那你的大机器呢?你想造什么?”

陆云的目光投向远处城市正在建设的高楼轮廓,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:“我想造更先进的机器,让咱们的工厂效率更高,让工人不用那么辛苦。或者……造能跑得更快、更稳的车。”

他想起家乡崎岖的土路和父亲骑着那辆老旧自行车的背影,“让像奶奶、爸他们出门,能更方便些。”

夕阳的余晖将两饶影子拉得很长,也映照着他们眼中对未来的期冀。两颗年轻的心,在不同的领域,却怀揣着同样炽热的梦想——一个守护历史的根脉,一个推动时代的车轮。